4月15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3(第十五届)中国商界木兰年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年会主题为“向光而行”,涵盖“思想之光”、“公益之光”、“产业之光”、“科技之光”等四幕,邀请了100余位企业家、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及意见领袖等共同探讨。
高鹄资本管理合伙人金明先生应邀出席科技之光专场论坛——【论道】投资人专场:硬核创新,与嘉宾们就2023年有哪些科技趋势值得关注、硬科技投资会产生哪些变化、如何给创新要素更多互动的空间和更多维度的资源支持等话题展开深度讨论。
来源 | 《中国企业家》杂志
文 | 闫俊文
4月15日,《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3(第十五届)中国商界木兰年会在北京举行。在“投资人专场:硬核创新”环节,创新工场总裁兼合伙人陶宁作为主理人,与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兼CEO陈宏、CCV创世伙伴资本主管合伙人周炜、高成资本创始合伙人兼CEO洪婧、高鹄资本管理合伙人金明对谈,就硬科技投资展开讨论。
核心观点如下:
1.要给模式创新正名,如果不能商业落地,很多技术都是束之高阁的。
2.天才把自己的能量集中用在自己最擅长的方向上,日复一日,最后就成了。
3.很多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容易犯的最大错误是,热衷于解决问题,但是没有看到商业逻辑符不符合商业规律。
4. 一定要在团队里看到对商业落地非常有理解的人,而且他们的分量要足够接近,这个公司才有足够好的基因。
5. 有一天公司上市,走向资本市场,不管是教授还是专业技术人员,他自身能力的进化非常重要,否则就会有天花板。
以下为对话整理(有删改)
一、硬科技怎么投
陶宁:今天,做硬核科技投资,策略是什么?
金明:从去年到今年,大家关注比较多的肯定是在新能源和专精特新领域,这些也是高鹄资本关注的重点之一。以新能源为例,新能源跟芯片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中国确实在新能源领域很牛,基本上,在电池、太阳能以及跟储能相关的领域,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技术基本上也是世界上最优的。当然,可能日本在一些新能源领域略微领先一点,比如氢能。另外,我们的产能是全球最大的,很多占了70%到80%。这个领域投资中后期和早期都有机会。中后期的话,比如制造业,确实毛利到不了50%,很多毛利可能只有20%,宁德时代的毛利20%不到。但是在早期,还是有一些创新性机会的,而且这些机会的主动权基本都在中国手上。半导体领域虽然机会也很大,但受到的制约多一些——先进技术节点的EDA工具受制于国外,设备也受制于国外。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会有很好的机会,而且有很多新的机会,锂电池做完了还有钠电池,太阳能有新的钙钛矿出来,当然也有很多挑战,现在卷得非常厉害。
洪婧:我们关注的企业软件是数字经济基础服务商,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升级做服务的企业。这是我们专注的赛道。我之前投的项目里,超过三分之一都是中国公司。我们投的to C创新里很多是世界级公司,比如字节跳动等等。但在企业软件领域,130多家里面只有不到10%是中国公司。具体到阶段,我们本身是投成长期,我们选择这个阶段主要是因为,我们更倾向于科学突破、技术创新、商业落地、价值创造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关注在商业落地。我觉得要给模式创新正名,如果不能商业落地,很多技术都是束之高阁。在商业转化过程中,反而能够把技术释放出来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服务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它不具备那么强的爆发性,我们也希望创业者非常有韧性。很多时候投的创业公司已经成立六七年了,创业者也已经在行业里面做了很长时间,我们可以帮他在行业市场发展和落地过程中有进一步的商业化进展,这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阶段。
周炜:我觉得经过这么多年以后已经很明确,任何人的成功包括以下:第一,我经过十几年创业和十多年投资,我也见过马斯克,但直到今天也没有遇到过一个真正的天才,天才是把自己的能量集中用在自己最擅长的方向上,日复一日,最后就成了。现在和当年做互联网投资或者是模式类公司投资的时候,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在于,今天我们看所谓硬核科技创业公司,一定要把两块都要看透。举例子来说,以前投企业的时候,创始人有想法,他有足够的理解就可以了,但是今天除了这个,还要技术领先。第二,团队里一定要有对商业落地非常理解的人,而且他们的分量要足够接近,这个公司才有足够好的基因。前一段时间教授创业变成了热潮。我至少在30个BP(商业计划书)看到,股东核心顾问名单里都会有大学教授这样的头衔。商业落地和技术研发的人,两个角色彼此信任,彼此互动,各自对擅长方向和对对方擅长方向的尊重,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我投了很多夫妻创业的公司挺好的,没有什么大坑。比如董事长是男性,是原来IBM在数字医疗领域首席科学家。妻子是IBM销售主管,对to B销售能力是非常强的。我觉得这个太完美了,我们也看过一些其他的公司,要么就是技术的,要么就是销售的,很难有这样一个平衡的组合。第三,今年电动车领域会死掉很多公司。未来对于中国来说,全靠本土市场是不现实的,所有的技术都必须能够输出,让全世界变成你的市场,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夯实自己的优势和领先。我现在选公司团队,特别看重团队对于国际市场的能力或者理解够不够。
陈宏:如果投一个企业,你可以帮一个企业拿到订单估值就起来了,这个圈互相一投就可以了。我们去年就做了六次CIO论坛,请投资人,也请企业,大家觉得非常有效。我就跟团队说,投资能不能围绕这个思路,大家互相介绍,很多机构也把最好的企业介绍进来,我们能不能这个里面寻找到一些企业。另外,你投了人家,你可以帮助人家,你投完以后让大的互联网公司用它的IDC,人家估值就起来了。碰到很多人都讲ChatGPT包括AIGC,很多资金也在逐渐进来,最后总会形成一个生态,这种革命会导致大家使用它。好的投资人不是单单给钱而已,需要给很多的东西,理念、客户、方向,各种各样的赋能,我觉得这样的投资机构也会做得很大。如果被投资人跟投资人刚好能碰在一起,人家可能就会产生一个伟大的公司,变成双赢,所以我们还是专注在生态里面,别弄太散,否则看不懂。
二、看商业逻辑
陶宁:在您的投资经验中,具备哪些特质的创始人更容易成功地领导硬核科技公司,相较于其他领域,硬核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是否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些挑战?
洪婧:软件企业领域,创业者普遍是理工出身,自己本身懂技术才能看到新的技术周期下有什么新机会。我们认为好的企业,软件本质上管理的最佳实践,好的软件就是抽象跟固化下来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找的创业者通常对于行业的一些痛点是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新的技术周期来了,又能重新做一遍,在商业上面的愿景和技术上面的愿景都是比较强的。我们之前也走过弯路,也投过纯技术出身,海归博士,技术领先的创业者,比较容易走的一个陷阱,就是拿着锤子找钉子。作为投资人,我们认为to B创业是有方法论的,在海外技术创新浪潮下,人家经历了四个大的浪潮,我们叫做四化合一,四个浪潮叠在一起,好处是发展机会很大,要去一个一个场景去解锁,一个一个行业死磕这样一个过程,才能最后落地。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帮到创业者,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避免很多的陷阱。
周炜:当年看电商的时候,会发现无论电商还是所有的互联网只有一个公式。我是学物理的,所以最终像物理学E=mc²一样最简洁。卖的无论是什么,生意都是流量的载体,流量不是载体,你卖的东西是流量的载体。到最后,买的流量和卖的流量价格能不能算过来账,这是特别好的规律。这种规律在创业者一开始创业的时候是看不清楚的,创业的时候会非常兴奋,我在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很多人的一些问题,技术解决了这些问题,我觉得很自豪。但是实际上有一个所谓的商业基本逻辑,而很多时候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各方面最终不能支撑大公司的成长。我看到很多技术出身的创业者、投资人,容易犯的最大错误,就是热衷于解决问题,但是没有看到商业逻辑符不符合商业规律,最终问题解决了,但是这个公司是不能因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做大。
陈宏:投资硬核科技,投资人喜欢投什么样的创始人,其实在不同的阶段是不一样的,早期的天使到最后,跟创始人已经关系不大。但是在早期硬科技的时候,特别是在to B的时候,创始人对于科技的理解、欣赏和追求还是要有的,因为to B是非常硬的活。其次,团队里面一定要有销售团队,有些创始人的的确确不太适合做销售,to B是要有客户的,不是把APP放在网站上用户就有了。你问投资圈,特别在AI领域里面,过去有过创业经验,不管是李开复还是王小川,一些本身教育背景特别好的,投资人相对比较喜欢,因为刚刚开始做,你也不知道未来能不能做出来。做AI特别尖端科技的时候,科学家的这种能力不是一般做应用的工程师所能达到的,所以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可以顶十个人,顶二十个人。最后,很多人成功了以后,运气也很重要,碰到能干的人,花很少的精力人家就做得非常大。
金明: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进化,一个是坚持。首先,大部分的硬核科技都是to B业务,to B业务天然就会比较慢。刚才周炜讲了,如果有两三个联合创始人互补当然更好。但是作为企业CEO,自己要与时俱进。从创立到大规模生产,到有一天上市走向资本市场,不论是教授还是专业技术人员,自身能力的进化非常重要,否则就会有天花板。第二个是坚持和韧劲,在黑暗中前行,这个时候有韧劲、有坚持就非常重要。